歐盟“雙反”十年糾纏再起,中國光伏再受掣肘
自2013年歐盟首次以“市場擾亂”為由啟動對中國光伏玻璃的反傾銷調查以來,中歐之間圍繞光伏產品的貿易摩擦已持續逾十年。從初始稅率0.4%~36.1%,到2015年反吸收終裁后的高達75.4%的反傾銷稅率,再到2020年繼續延長5年征稅,歐盟始終在設法以貿易壁壘阻擋中國光伏產品的進入。
此次歐盟再次啟動日落復審調查,其背后不難看出一種保護主義的加劇趨勢,反映出歐洲對本土光伏產業鏈空心化的深刻擔憂。更具諷刺意味的是,本輪推動調查的企業——GMB Glasmanufaktur Brandenburg GmbH,正是歐洲最后一家具規模化產能的太陽能玻璃制造商,而其已于本月初向德國法院提交破產申請。
本土制造力不從心,歐盟“最后防線”崩塌
GMB的破產意味著歐洲光伏玻璃產業鏈環節徹底斷裂。長期以來,歐洲本土光伏玻璃制造逐步凋敝,Schott、Saint-Gobain等傳統巨頭早已退出該領域,現存企業要么無專用產線,要么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。GMB曾作為最后一塊拼圖,維系著本土制造的微弱生命線,其倒下標志著歐洲在該環節上的徹底“去產能”。
市場上的聲音將責任歸咎于中國光伏產品的“極致低價”。數據顯示,僅2024年上半年,中國對歐洲出口的組件總量已超90GW,占全球出口的近四成。這背后,是中國深度整合的產業集群所帶來的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能力,令歐洲企業望塵莫及。
貿易壁壘難解結構性困境,儲能或為產業突圍破局
在全球能源轉型關鍵期,清潔能源發展應成為國際合作重點,但頻繁的貿易摩擦卻不斷割裂本應協同發展的光伏產業鏈。此次針對太陽能玻璃的雙反調查只是縮影,歐洲正面臨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:如何在缺乏制造基礎、成本不具競爭力的現實中推進本土光伏轉型。
在此背景下,發展配套儲能體系或許能為歐洲光伏產業突圍提供另一條路徑。當前,光伏產業不再只是發電端的比拼,而是向“光儲融合”方向進化。儲能可以提升光伏發電的調節性和穩定性,延展其產業價值,成為連接政策目標與市場機制的重要紐帶。
結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