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能源雖然支撐了過去幾十年的工業發展,但在AI時代顯然有些“力不從心”。火電雖穩定,但碳排放成本高,煤價波動大;水電受限于地域,無法復制推廣;核電雖清潔,但投入大、周期長,動輒十年起步。更重要的是,AI數據中心對供電穩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——99.999%的可靠性幾乎不容波動。
而一旦遇上極端天氣或電網突發故障,損失的不只是電費,更可能是成百上千萬級的“模型訓練成本”。
光伏+儲能,迎來成本與技術的雙重突破
相較之下,光伏+儲能的組合正好破解了這些問題。當前中國已有部分光儲項目度電成本降至0.3元以下,相較歐美低出30%。以山東肥城“漁光互補”項目為例:150MW光伏搭配27MW/54MWh儲能系統,不僅年發電達1.8億度,還通過液冷技術將儲能系統壽命提升至萬次循環,實現6年投資回收期。
此外,隨著單晶硅電池效率突破35%、全釩液流電池實現10小時儲能,以及全球電池價格向100美元/MWh邁進,光儲系統正在全面降低成本門檻,加速走向規模化。
全球都在“押注”光儲
政策與市場正在共同驅動這股趨勢。中國“東數西算”工程就是一例:通過西部光伏基地直供東部數據中心,讓綠電直接服務AI算力。而谷歌、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在加速布局——其采購的10GW清潔能源中,超60%為光儲項目。
歐洲則更激進,已明確要求2030年前數據中心100%使用可再生能源。國內也在推進綠電證書制度,推動光伏發電與用電負荷的動態匹配。
可以說,從全球能源結構到算力基礎設施的構建,光伏+儲能都不再是“可選項”,而是走向中心舞臺的關鍵角色。
結語:
在樂泰科技看來,光儲融合不僅是能源轉型的下一站,更是數字基礎設施的“安全閥”。我們正服務于多個光儲一體化項目,從高溫荒漠到沿海數據中心,持續探索如何用技術手段提升系統穩定性與收益效率,為AI時代的數據中心提供更可靠的能源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