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《通脹削減法案》(IRA)對“受關注外國實體”(FEOC)設置更嚴格限制,美國太陽能企業如果想要拿到聯邦補貼,就必須繞開中國制造。這也讓不少開發商將目光轉向印度。
近幾年,印度在光伏電池和組件制造上的投入持續增加,多個大型廠商(如Waaree Energies)不僅擴大產能,還直接在美國本地設廠,以規避潛在關稅。
數據顯示,2024年,印度對美的光伏組件出口已突破8GW,但2025年在新政壓力下或將小幅回落。這也意味著,剛被扶上“牌桌”的印度供應鏈,可能還沒坐穩,就得先掏出一筆“入場費”。 事實上,這項新征稅政策并非印度面臨的唯一挑戰。 一方面,美國早已對部分來自東南亞國家(如柬埔寨、泰國、越南、馬來西亞等)的組件產品加征反傾銷和反補貼稅。另一方面,UFLPA法案也要求產品必須完全避開中國新疆相關產業鏈,增加了供應鏈合規透明度的門檻。 就在此時,美國商務部還宣布將對印度、老撾和印尼展開新一輪“雙反”調查。如果落實,這將進一步抬高印度制造的成本,使“替代中國”的路線愈發艱難。 印度被加稅的消息一出,對美國本地開發商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創。本就依賴海外供應鏈的光伏項目,如今不僅要面對更高的采購成本,還要承擔更復雜的合規壓力。 如果印度這條路線不再“劃算”,美企要么選擇繼續“高價剛需”,要么加速本土化。但問題是,美國本地的光伏制造產能短期內仍無法填補這塊巨大的缺口。 從中國到東南亞、再到印度,美國一直在尋找一個“既能替代、又能低價”的光伏供應國。但現實是,哪怕找到“朋友”,在地緣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雙重作用下,這些“備胎”也很難穩定發揮作用。 對國內組件、支架、電站開發企業來說,這場博弈也提醒我們:全球供應鏈正加速重構,技術競爭力之外,合規、本地化、市場多元化將成為新周期下制勝的關鍵。 尋找“高風險政策波動”下的穩定方案 在樂泰科技看來,未來更安全的布局應包括以下幾點: 多國原材料與產能布局,增強抗風險能力 打造更高供應鏈透明度,以符合歐美合規要求 加強本地化服務與交付能力,提升系統整合效率 在這場不斷變化的全球光伏貿易博弈中,我們愿作為值得信賴的伙伴,助力客戶穿越不確定性,穩步推進光伏項目落地。